我国是礼仪之邦,“彩礼”只是我国诸多礼仪中的一种,最早规定于《周礼》,后来孔子说礼崩乐坏的“礼”就是《周礼》。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句话被古装电视剧用烂了,它最早出现在周朝,那时的人们认为,结婚不是你小两口的事,而是两个家族的事情,所以结婚,必须要听从家族长者的意见。 这句话到现在基本已经发展成了“子女结婚,听听父母的意见就行了,听不听得进去没关系” 可在周朝,子女结婚,必须听父母意见,必须经过媒人,不然私自结婚,就是“淫奔”就是不合礼法,结的婚也是无效的,不被社会承认浸猪笼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意味着:子女,并没有结婚的自由。
周朝的结婚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我们现在结婚是“登记制”,你必须去民政局登记了,才是法律认可的夫妻,周朝呢,没有登记制度,就想出了一个“仪式婚”,也就是婚礼,到现在依然还保留着这个习俗,即结婚摆喜酒。 一、彩礼的由来 1、彩礼是中国古代婚嫁习俗之一,又称订亲财礼、聘礼、聘财等。出自古籍《礼记.昏礼》上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2、中国旧时婚姻的缔结,有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互相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彩礼和与彩礼相关的订婚和婚约都受到了批判,曾一度被废止,但在民间始终顽强存在。 3、彩礼在普通理解中,尤指婚恋中送给对方的聘礼或礼金。在今天的互联网中,还指朋友之间互赠彩票、祝福的一种行为。有些地方习俗称为纳征,征是成功的意思。 4、彩礼陋习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正日益受到关注,一些地区为此开展了多种行动进行整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较好章总则中的第三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5、“彩礼”的表述并非一个规范的法律用语,人民法院审理的彩礼纠纷案件的案由按照有关规定被定为“婚约财产纠纷”。婚前给付彩礼的现象在我国还相当盛行,已经形成了当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二、彩礼存在的意义 1、男方下聘,女方纳彩是自古就有的习俗。是说男方要娶女方为妻时,需要给女方家礼金(物品和钱),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彩礼, 2、它代表的意义是一个男方把女方当作珍宝诚心求娶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岳父岳母养育好女儿的答谢敬礼。 3、你要知道女方要彩礼,并不是卖女儿,多数女方会把钱加上自己的嫁妆返给男方,万一未来生活有变故可以有压箱底的钱作为急用,生活更有保障。 4、至于彩礼给多少钱这也是按照当地情况或其他因素而定的,之所以现在大家一提到彩礼都各说纷纭,无非是现代的天价彩礼已经让纳彩这种形式被赋予了过多的物质含义,有些还带有沉重的负担,失去了彩礼原有的本意。不提高额彩礼,你要承认结婚是一件喜事,女方家讨个彩头很正常。 5、现代彩礼明显在走极端化,要不就是天价,要不就零彩礼,从不能量力而行,搞得现在结婚就变得交易一样。关于要不要彩礼,没有人有权利说对错。 6、按说彩礼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礼仪,男方给出彩礼也是人之常情,给多少,男方会衡量自已实际情况拿出相应的彩礼来表示心意,而不是女方价码的界定。愿意给和索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感受,愿意给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没有敌对情绪,而且给的舒服而愉快。 7、而彩礼的界定和索要,让人有种反感和敌对情绪,使人心里不舒服,感觉像谈生意,谈成就嫁谈不拢就散。婚姻就像买卖,跟两个人的感情深厚是否真爱好像没多大关系,如果两个人的感情深厚是真爱,怎么会把神圣的爱情置于彩礼价码的界定?真爱怎么会因彩礼的多少撕扯而转身离开?我认为凡是讲价的爱情都爱的不够深,是肤浅的爱情,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幸福。
特别声明
此篇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请作者会员发布小说及论坛帖子作品时,严格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 本站所收录小说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均属其个人行为发表系统收录,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可联系qq2848307643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