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无论在熙攘的街头还是著名景点,喜欢穿着汉服的女孩子越来越多,需要指出的是有服还要有饰,只有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与首饰规制有大致的了解,才能在追赶国风潮流的同时更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与修养。最重要的是,合理搭配才真得更美。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源远流长,相关记载主要有《周礼》、《仪礼》、《礼记》,史称“三礼”。在这样的礼仪规范下,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各种场合下包括服饰、乘舆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范。如《周礼·春官·司服》中记载: “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冕……祭群小祀则玄冕。” 秦王朝大一统的建立,使中国古代服饰乘舆迎来一个空前的统一时代。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决定遵照儒学传统建立服饰制度,此后历经两百余年,至东汉中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仪服饰制度。 马王堆汉墓出土朱红菱纹罗丝绵袍 春秋十二章制图 不同场合需要穿着不同的服饰,不同服饰更需要搭配不同的首饰。汉代出土首饰实物不多,其中几个重要汉墓如: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龟山汉墓、海昏侯墓等的发掘,为我们了解汉代服饰首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笄(jī),簪也。从出土文物来看,新石器时代以后笄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并且不分男女。 磁山遗址出土骨笄 春秋十二章 摄 直至晚清,簪都是古人,尤为女子头上重要的实用装饰饰物。“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梦里自家搔鬓发,索郎抽落凤凰簪”这些诗句里,簪更成为生活的缩影,喜怒哀乐尽在其中。 明 累丝嵌石云凤金簪 春秋十二章 摄 1968年满城汉墓发掘,墓主人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其墓规格之高可见一斑。其中出土乳白色玉笄(簪)残件1件,或可视为西汉高规格发笄的代表。这件云凤纹玉笄光洁无暇,首部透雕凤鸟卷云纹,上有涂朱痕迹,笄身线雕卷云纹,末端刻鱼首,有圆孔。花纹精美,线条流畅,琢磨精细,表现出汉代高超的琢玉工艺水平。 满城汉墓出土 西汉镂空云凤纹白玉笄 春秋十二章 摄 关于笄的佩戴方式,《后汉书·舆服志》曾明确规定: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谬,一爵九华,熊、虎、赤罴(pí,棕熊)、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 副笄六珈源自周代“六笄”“六珈”制度,是当时女子盛装的典型代表。《诗·鄘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汉代服饰制度多沿袭旧制,而副笄六珈固化入舆服体系,也侧面印证了汉代对于儒学礼制的推崇。 戴花钗贵族妇女和着巾帻侍从石刻画像 山东金乡朱鲔墓出土 《毛诗传》对于副笄六珈有更进一步的解释: “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笄,衡笄也。珈,笄饰之最盛者,所以别尊卑。” 可见,贵夫人们会在编发作成的发髻上插戴发簪,以簪首之华饰来区分身份高低,地位最高者最华贵。 以文字结合汉代壁画、画像砖记载可知,其佩戴方式多见将簪或钗在发髻上依次排插,另有将簪横带于头两侧,“垂于副之两旁”。 除此之外,簪的材质也因佩戴者身份而区隔,《周礼·天官·追师》中汉郑玄注: “王后之衡笄皆以玉为之。” 此外太皇太后、皇太后,以玳瑁簪为配饰,以下有金银、象牙以及其他骨角竹木等材质。 打虎亭汉墓北甬道西壁画像石 副笄六珈始于两周,于汉代成为皇室贵族夫人的必要礼服制度,经历魏晋南北朝儒学失落、民族融合的过程,至唐代已不见其踪影,唐时花钗礼服虽与此有相同之处,但实则相异。 唐 乐廷瓌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敦煌一o三窟,范文藻摹) 当然副笄六珈只是汉代上层妇女首饰佩戴的一种典型代表,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与之相对应的发簪,也成为与汉服相搭配的基础款首饰。 @春秋十二章——专注研究传承中国古典首饰服饰与生活方式。带您亲近历史,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订阅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由春秋十二章原创并拥有版权 【参考文献】 1. 扬之水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故宫出版社 2. 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商务印书馆 3. 华梅 《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 商务印书馆 4. 南京博物院编 中国古代金器大展 《金色中国》 译林出版社 5. 李学勤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 北京大学出版社 6. 【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 中华书局
特别声明
此篇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请作者会员发布小说及论坛帖子作品时,严格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 本站所收录小说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均属其个人行为发表系统收录,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可联系qq2848307643及时删除
|